[广西日报]广西日报刊发杨奔校长署名文章|梧州学院:担当西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文章类型:媒体梧院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4-11-07  点击次数:1392

梧州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立足西江流域地域文化,主动承担传承发展西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对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西江流域文献进行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工作相融合。将流传千年的古籍嵌入现代流行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潮”起来,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力量。

寻根溯源,传统文化“留”下来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传承发展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大力支持,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守正创新、返本开新。2012年,梧州学院组建了一支由48人组成,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成立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地方人文研究基地。中心面积1200多平方米,设西江流域民间文献陈列室、西江流域珍稀文献陈列室、地方文献特藏库,中心主任由校长担任。在中心负责人的带领指导下,中心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足迹踏遍广西、广东10余个县市,43个乡镇的众多街道、自然村、遗迹,通过走访村落、各类行商坐贾、民间古籍文献收藏者、重要市县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等,收集整理西江流域民间文献以事用(碑刻、契约、蒙学读物、宗教经文、账本、票据、信札)、娱乐(民歌唱本、木鱼书、牛哥戏、小说)、养生(医药书、性理书)、说史(地方志、族谱)等类别超过3万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海外汉籍3000余种,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9部。《清至民国杂字文献资料汇编》《粤桂毗连地区历代存世碑铭拓片汇集初编》等著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近5年来,中心承担相关西江文化领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等项目11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等项目30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承担《崇祯<梧州府志>白话文导读本》整理与编纂项目、平南全境碑刻拓印、三巨源——六堡万亩茶园挖掘茶船古道历史等地方项目。

搭建平台,传统文化“活”起来

学院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色和文物藏品优势,积极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西江商贸文化、西江历史文化和宝石文化。2020年成立梧州学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5000余件藏品,并获批国家3A景区,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举办“触摸历史 中国古代白瓷观摩展”“票证章中的红色故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文物文献专题展”“越文汉魂——馆藏越南汉籍文献展”等活动,以“科普参访+体验研学”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参观人数达0.5万人次,国家和自治区领导以及海外友人等前来观摩指导。打造线上博物馆,与广西机器视觉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发数字拓片技术与西江流域石刻文献数据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观众于咫尺屏幕间,得以窥探西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已经成为梧州展示西江流域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2022年,梧州学院捐献的陈琼琟卖田契、新创两廊碑记拓片等14件/套藏品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批文献将用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未来将对全国参观者开放。

以文育人,传统文化“潮”起来

学院秉承文化创新理念,赋予西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传统优秀文化与青年学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构建西江优秀文化核心课程体系。开设《西江流城古代首饰文化史》《粤剧鉴赏与表演》《西江流域民俗文化》等10余门人文课程,先后邀请了50余名艺术名家、艺术人才、民间艺人等担任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广东和广西毗连地区学习拓印传世碑铭、收集古籍文献等实践教学,充分将收集整理的西江流域契约文书、民歌唱本、杂字的文献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内容合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西江优秀文化核心课程体系。学院充分利用文献典藏丰富、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体现西江文化深厚底蕴的文体活动,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工作结合起来。

 

 

版权所有©梧州学院 
桂ICP备05000941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20   桂公网安备 45040302000045号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地址: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 明科楼17楼 联系电话:(0774)5827598
 招生就业办公室电话:(0774)5841064、5833920、5831555